活动 节日盛事

周玉玲中国折扇画作

16/07/2025 - 17/09/2025

周玉玲以无庸置疑的高超技艺,以中国墨水为中国折扇画作注入了崭新的方式。这个展示方式融合了实用性与美观感, 扇子的降温功能被它精致纸质上艺术画作更突显出来。这件便携且实用的艺术品确实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稀有商品。是次展览旨在透过异国风情物件, 体现崇高的古代中国文化, 滋润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
 

策展人序言
本会很高兴能够展出澳门艺术家周玉玲的一系列扇面画。她是现今少数仍在推崇这种精致亮丽的艺术媒材之传承的大师之一。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,她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追求书法和中国水墨画之美学。

这次扇面画的展览罕见地呈现实用与美之交汇。扇子的凉爽功能在其精致的纸张上被艺术印记所突显。然而,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已经剥夺了扇子的原始用途,并将其作为艺术品来展示。尽管如此,扇子的原始目的依然显而易见,因为它们是为这一目的而创作的,并最终可以恢复到其原始形态。相对而言,这些可折叠的画扇是可携带的艺术品,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更是稀有的商品。此次展览旨在透过重新认识这一源于古老中国的异国物品,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,并唤起一种崇高的感觉。

这次,周玉玲所选择的扇面图案灵感来自花卉(如贵妃百合、紫藤、牡丹、牵牛花、木兰、梅花和荷花)、水果(如石榴和荔枝)以及蔬菜(如白菜和草菇、辣椒和扁豆),还有昆虫和鸟类(如八哥、蜜蜂、蝗虫和小鸡)。每个图案都伴随着一首短诗的题词,进一步表达艺术家在那一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的背景和洞见。周玉玲还解释说,这些并不是“静物”类型,而是描绘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但却少有珍惜的生动元素。传统上,这些扇面画以情感捕捉氛围,并作为传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。周的表现风格以自信的笔触为特征,证明了她对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熟练掌握。这种技法涉及在单一笔触中平衡湿与干的元素,而这由于其独特的吸水性,对艺术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。

最重要的是,这系列扇面画可以被解读为日本俳句。这些画面捕捉了艺术家对周边环境的诠释,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,并与那些懂得欣赏其深厚意义的人作分享。

João Ó

 

关于周玉玲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周玉玲,祖籍广东南海,世居澳门,自幼对艺术有广泛和浓厚兴趣。七十年代初期拜关万里为启蒙老师,学习工笔花鸟,又随李论研习西洋画,融汇中西。七十年代后期移居香港,拜在罗醉山门下学习花鸟山水,又随梁子江学习书法。回澳后,随赵伟夫研习中西画艺,还结伴写生。八十年代追随赵少昂学习岭南绝艺,亦曾远赴北京追随许俊修习工笔花鸟。九十年代移居温哥华期间,又随来自北京的宋唯源修习写意山水花卉。

周玉玲现任澳门颐园书画会副会长、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学术顾问、澳门文化艺术学会艺术顾问、国际女艺术家澳门分会名誉顾问、澳门美术协会会员。 1987年于贾梅士博物院首次举行个人画展,作品为贾梅士博物院收藏。 1996年获旅游司邀请于旅游司展覧厅举行周玉玲国画作品展“闲逸的韵致”,在全澳及国内外参加的联展,则不计其数。

周玉玲与林近大师为世交,虽然从未正式执弟子礼,但数十年无间亲炙、亦师亦友、潜移 默化、润物无声。林近大师的造诣和修为,对周玉玲的影响可谓不言而喻。数十年来,周玉玲用功不懈,花卉从严谨工笔入门,进而写意,追寻不同画风。运笔构图,用墨赋彩,多所探索。山水从写生领悟,继而追寻幽林深涧,云霞烟雨,以情景气氛舒怀。书法则兼有汉隶、北魏和行书各体。

临书作画以外,其业亦与此有关,于八十年代在澳门创立艺之轩,供应文房四宝及工艺用品,造福同道,极为行内人称道。二千年初,又创立南薰楼,经营各类工艺扇品,作为发扬和推广书画艺术的另一载体。可谓表里一致,是个彻头彻尾的书画人。

 

 

主办单位

 

 

 

 

 

资助单位

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

文化发展基金

 

 

艺术顾问

 

 

  • 营业时间

    12 pm – 8 pm

  • 位置

    木铎街35-AA及买卖街123-AA

    电话

    +853 2857 6212
立即订阅,切勿错过
我们最新的优惠